北极星储能网讯:2025年3月27日,第三届中国储能大会召开。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专职委员、特级战略专家郑耀东解读了当下新型储能收益面临的挑战。他指出,以100MW/200MWh储能电站为例,在330天、20年的全周期运营过程中,需实现0.42元/kWh的收益才能回本。他指出,鉴于新型储能具有响应速度快、灵活性强的特性,理应在多种场景中挖掘其一体多用、分时复用的价值,充分发挥其优势。
从政策维度来看,尽管政策数量颇为可观,然而新能源储能至今仍未实现盈利。但实际上,这些政策具备支撑其构建可持续商业运行模式的潜力。以备受瞩目的136号文件为例,郑耀东称,预计该文件会对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以及新型储能的下一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当前,我国新型储能发展极为迅猛,这得益于30个省市提出的新能源配储相关要求,甚至催生出独立产能共享租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强制配储衍生而来,这对新能源产业政策及共享储能建设均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郑耀东强调,由此看来,新能源强制配储并非是坏事。
从社会统计数据可知,新型储能发展态势良好,装机量占比较高。不过,对于电网运营而言,储能装机量并非唯一的关键考量指标,还要看它发挥的能力。以南方电网为例,拥有新型储能的运行规则,对储能进行了良好的调用。但调度和调用又存在差异。郑耀东表示,调度主要是依据系统需求进行调节。
新型储能的盈利模式,无论是源网侧还是用户侧,一般都围绕容量电价、价差以及辅助服务这几个方向来探寻结算途径。而郑耀东提出了一种“寄生价差”概念。由于用户侧储能通常难以直接参与电力市场,必须通过与用户结算来实现盈利。倘若用户用电量不足甚至破产,那么用户侧储能便会陷入无人结算的困境。因此,“寄生价差”模式应运而生。目前,许多地方在推动系统运行时采用分时峰谷电价,甚至尖峰电价,但真正用于新型储能结算的部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于未来新型储能如何盈利,郑耀东表示,其所在团队设计了相关模型。
以100MW/200MWh储能电站为例,在330天、20年的全周期运营过程中,需实现0.42元/kWh的收益才能回本。若要实现这个收益目标,需要从容量市场、现货价差以及辅助服务等方面寻找。若能在单一方向实现四毛二的收益自然是理想之选,然而从多个方向协同达成则颇具挑战。
张耀东表示,经过方案分析,目前容量市场收益约一毛七,现货市场在现有一毛五的基础上若能再增加五分钱,以及辅助服务收入五分钱,相加可达四毛二。但对于经营主体而言,如果需要通过多种渠道经营新型储能获取收益着实较为复杂。不过,鉴于新型储能具有响应速度快、灵活性强的特性,理应在多种场景中挖掘其一体多用、分时复用的价值,充分发挥其优势。他建议,不能仅以固定的容量电价来限制新型储能的收益模式,而应根据其灵活性特点,探索更加多元化的商业模式。
此外,郑耀东还提到,新型储能电站的建设成本主要包括储能系统成本、功率转换成本和建安成本,而运行成本则包括运维成本、回收残值和其他附加成本。例如,目前锂电池储能系统的建设成本约为1000—1500元/千瓦时,而运维成本则与储能系统成本的比值约为5.5%。这些成本因素都需要在设计盈利模式时综合考虑。
他还表示,目前辅助服务结算量占比相对较低,若能从过去的1%-2%逐步提升至5%,其市场空间将大幅拓展。
以调频辅助服务市场为例,目前电力系统为新型储能开辟了参与渠道,在新型储能参与之前,电网频率同样能够维持在较高水平,但新型储能的加入进一步优化了系统。
现在电力系统合格率是要求频率达到50±0.2Hz,但在郑耀东个人看来,未来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为降低系统成本,可考虑将频率范围适度放宽至±0.5Hz。郑耀东称,其个人调研结果显示,改为±0.5Hz对现在的生产生活没有特别大的影响,欧洲许多国家也采用类似的频率标准,值得借鉴思考。
在电价机制设计上,需要从容量、电量以及辅助服务三个方面来考量。需要注意的是,所有价格最终都会传导至消费者端。由于我国电网企业和电源企业大多为国有,主要任务是为人民服务、而非盈利,因而无法自行消化成本。现在,业内要求将成本疏导给发电侧和电网侧,但最后一定会向消费者疏导。如果我们不希望涨电价,就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降低电力系统的运营成本。
从南方五省区的情况来看,136号文件出台后,通过容量市场、峰谷价差以及辅助服务市场来实现四毛二收益的目标面临诸多困难。以广西、贵州、云南和海南等地为例,郑耀东团队在分析136号文件后发现,许多存量项目,尤其是租赁项目将受到较大影响。例如,南方电网现有的南宁项目,原设计就是通过全容量租赁覆盖建设成本并获取一定市场回报,如今也受到了冲击。此外,还有四到五个广东储能电站参与电网调频,为电网做的贡献很大,在交易规则方面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但市场规模有限。云南新建的300MW/600MWh储能项目刚刚签订租赁合同,是按容量1.8倍计算租金,后续在136号文件影响下可能会面临挑战和困难。
如今看来,新型储能确实需要通过市场竞争来寻找需求和价值。电力系统有其自身的物理规律,在电力传输、联网合作等方面,若无约束,可能会出现无序状态。而社会治理又要求分区、分块管理,以确保管理有序。电力系统通常采用五级或四级调度,根据电压等因素进行分块管理。
郑耀东认为,储能作为一项具有革命性的技术,在能源供给和消费革命中具有重要作用。若能通过体制革命,使其既符合电力系统物理规律,又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规律,那么储能技术在能源领域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或许也是储能商业模式和经营的最佳路径。
具体而言,储能应具备灵活的结算方式,根据其在不同时段的功能,如低谷时储能、高峰时放电,结算关口应适当下沉,突破传统关口表的限制,充分发挥其灵活性资源的优势。当然,这一过程较为复杂。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盈利,投资需有回报,商业模式应稳定、持续且可信。郑耀东期望新型储能在新的形势下能够满怀信心,实现稳定、持续的发展。毕竟,新型储能如同儿童一般,拥有无限的发展可能,只要能构建稳定的商业模式,无论其在多个领域发挥作用还是专注于单一领域,都有望取得良好的成果。而电力系统的宗旨是“人民电业为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充分发挥新型储能的使用价值才是其发展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