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电动重卡的市场销量实现增长迅猛,进而促进了重卡动力电池装机量的提升。
绿色重卡数据显示,2024年电动重卡销量约为7.78万辆,在新能源重卡中的占比超过94%。动力电池应用分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市场新能源重卡动力电池装机量约为26.8GWh,同比增长120.5%,这一数据远高于同期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整体动力电池装机量37.3%的增速。
然而,随着这块“蛋糕”越做越大,电动重卡二线电池厂商的日子却愈发艰难。
推广难:宁德时代一家独大
市占率是衡量一个电池品牌在市场地位的重要指标。
绿色重卡数据显示(按电芯企业统计),2024年1-12月,共有116家电池企业为新能源重卡提供配套电池。其中,宁德时代配套63417辆(含选配车型),为138家新能源重卡企业提供配套动力电池,独自占据市场份额的76.66%。
其后的电池企业配套数量与宁德时代相差甚远,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态势。可以说,新能源重卡电池领域的大半江山都已被宁德时代收入麾下。
宁德时代在新能源重卡领域的领先地位,不仅体现在配套数量和市占率上,更在于其品牌口碑的积累,这使得宁德时代在市场推广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让其他电池厂商望尘莫及。
去年年底,绿色重卡在与某电池品牌的销售人员交谈时,他表示:“现在要在市场上推广我们的电池太难了,客户基本就只认准宁德时代一家,无论买谁的车、用在什么场景,客户都指明要宁德时代的电池,我们甚至连试用的机会都很难得到。”
而这并非某一家电池厂商的困境,实际上,多家电池厂商都面临着相似的市场压力。尽管各自品牌在电池技术、性能以及价格上都有其独特优势,但在宁德时代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和品牌口碑面前,仍难以与之抗衡。
市场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化的认知,即宁德时代等同于高品质和可靠性,这种认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他电池品牌的发展空间。市占率低不仅意味着品牌影响力有限,更可能导致资金短缺,进而影响技术研发和产品质量提升,形成恶性循环。如何打破这种局面,成为众多电池厂商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展难:主机厂自研电池成趋势
除了来自头部电池品牌的压力,二线电池厂商还面临着主机厂自研电池的趋势所带来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电动重卡市场的快速发展,三电核心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被称作电车“心脏”的电池,成为主机厂们竞相布局的关键领域。
自研电池对于主机厂而言,意味着能够更好地掌控产品质量和技术路线,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诸如宇通等有实力的主机厂,已在电池领域进行深度布局,建立起电池工厂。这不仅提升了他们的供应链稳定性,还带来了更多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空间,从而提升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消费者的信任度。
此外,自研电池还有利于提升重卡主机厂的售后服务。与电池厂商进行合作时,当电池出现问题,需要由电池品牌的售后人员来处理,经过多个环节的沟通与协调才能解决。同时,责任明确方面也给售后带来的不少难题,在主机厂、售后服务点以及电池品牌三者之间,往往难以明确责任,甚至出现“踢皮球”的现象。这些问题不仅增加了售后的复杂性和时间成本,还会严重影响客户体验。
而自研电池不仅使主机厂能够根据自家车型的特性进行定制化设计,从而更精确地满足车辆需求,提高电池的使用效率和寿命。还能直接掌握电池的核心技术,一旦车辆出现故障,便能迅速定位并解决问题。如此一来,电动重卡的电池售后问题将得到有效的缓解,用户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也将相应提升。
与此同时,主机厂自研电池也带来了一种新的趋势,即淡化电池品牌效应。以往,客户在购车时往往会特别关注电池品牌,而主机厂自研电池后,电池更多地成为整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品牌标识和宣传逐渐被淡化。这种做法进一步压缩了二线电池厂商的市场空间。
面对主机厂自研电池的新趋势。一方面,他们需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电池的性能和品质,以差异化的产品赢得客户的青睐;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与主机厂的合作,探索共赢的发展模式,共同推动电动重卡行业的健康发展。
出海难:海外布局壁垒多
国内市场如此之卷,那么,二线电池品牌若转变战略,走向海外呢?
公开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动力电池出口量在全年总销量中占比尚不足五分之一,表明海外市场仍有巨大的拓展潜力。尤其是电动重卡领域,我国的技术发展水平可以说是走在世界前列。这样看来,对于二线电池品牌而言,海外市场似乎是一个值得深耕的方向。然而,现实却并非一帆风顺。
纵观2024年,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海外项目搁浅的情况也偶有发生。2024年10月,据多家媒体爆料,蜂巢能源决定暂停投建其在德国的两个电池工厂项目。孚能科技是最早一批开启全球化布局的中国锂电池企业,先后展开在德国、美国和土耳其的产能建设。但据媒体报道,其在德国和美国生产基地的建设均处于停滞状态,仅有土耳其工厂投入运营。
美国总统特朗普于2025年2月签署行政令,宣布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的关税。叠加美国现行对中国电池产品的3.4%基础关税及2026年将实施的储能电池25%《301条款》关税(该税率已适用于动力电池),在新政影响下,中国电池的累计关税将达到38.4%,这一系列措施将使中国电池在美国市场的关税成本大幅上升。
同时,海外贸易环境仍不稳定。俄乌冲突、新一轮巴以冲突等地缘政治问题持续影响全球经济贸易,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等壁垒政策也对我国动力电池海外出口和布局带来不利影响。
在布局风险、关税壁垒、政策壁垒等诸多挑战面前,二线电池厂商拓展海外市场的风险显而易见。
写在最后
前有宁德时代作为行业龙头,独占大半市场。
中有重卡主机厂自研电池,进一步淡化电池品牌。
后有出海之路壁垒重重,海外布局风险加剧。
二线电池厂商未来的路,究竟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