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A们重拾电动化,转型焦虑如何影响锂电行业?

高老桩新能源

2025-02-27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发展,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不断上升,外资车企的压力日益增大。曾在电动化转型方面略显迟缓的BBA们,已逐步加快步伐,开始加大在电池技术上的投入,特别是在大圆柱电池和全固态电池等新兴技术领域。电动化转型的加速,既是为了应对市场的竞争,也意味着锂电行业将迎来一场新的变革。

本月,宝马集团宣布即将实现大圆柱电池量产上车,并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远景动力等多家电池供应商深化合作,在全球范围内扩建产能,以匹配其大圆柱电池的战略布局。与此同时,宝马也在其电池技术路线上展现出更为开放的态度,加速采用CTP(CelltoPack)技术,优化电池包集成方案。

梅赛德斯-奔驰则将目光投向更具前瞻性的全固态电池技术,并于本周启动450Wh/kg高能量密度全固态电池的路测。尽管路测本身并非全固态电池量产的必要条件,但奔驰此举无疑释放出其在电动化转型道路上的紧迫感。

丰田汽车亦不甘落后,宣布将在上海建设纯电动雷克萨斯工厂,进一步提升其在华电动汽车的生产能力。

开年来,宁德时代接连收到来自大众、福特等深化合作的邀请,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深化电动汽车领域的合作,从中捕捉到外资车企电动化提速的信号。

“BBA”们重拾电动化的背后,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和自主品牌不断攀升的市场份额。

市场数据显示,2025年1月,中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高达54%,而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却仅为2%。即使从整个汽车市场来看,合资品牌的整体销量也持续下滑,同比、环比降幅均超过20%。

具体到品牌,大众集团2024年在华销量较2023年下降9.5%;宝马集团同期在中国市场交付量同比下滑13%;通用汽车在华零售销量同比下降约14%;本田汽车在华销量更是跌至近十年来的历史低位,同比大幅下滑31%。

更深层次看,中国新能源车企已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领先,形成对外资品牌的“围攻”态势:

一方面,比亚迪等自主品牌在入门级市场(A级车)凭借“电动化+高性价比”策略快速崛起,占据主导,外资品牌传统优势市场被大幅蚕食。

蔚小理、小米等新势力车企迅速进入中端市场,并凭借智能化和互联网特色,也成功吸引了原本可能选择外资品牌的消费者。增程式车型在高端市场获得成功,接下来也与BBA同价位车型直接竞争,进一步挤压传统豪华品牌的市场份额。

智能化方面,无论是比亚迪推动智驾车型下探至10万元价格区间,还是Deepseek“横空出世”后与诸多车企自研智驾大模型深入融合、AI算力、算法突破推动端侧应用,智能化已成为新一轮竞争重心,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维度已大幅提升。中国品牌在电动技术、智能化功能、产业链效率和用户需求把握等方面均展现出优势,外资品牌在华电动化转型面临巨大压力。

市场份额的持续萎缩、竞争格局的水深火热,都迫使外资车企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在华电动化战略,并加快转型步伐。

据观察,此轮外资车企的电动化“觉醒”,呈现出以下三大显著特征:

其一,加速拥抱“新技术”。

外资车企在电池技术路线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从此前相对保守的三元锂电池路线,转向兼顾成本效益的磷酸铁锂电池,并积极布局超快充、大圆柱电池、全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

如福特汽车宣布将在其F-150Lightning、MustangMach-E等车型上采用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以降低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

宝马、奔驰等豪华品牌则将目光投向更具颠覆性的下一代电池技术,希望通过抢占技术高地,实现弯道超车。

其二,“中国研发,全球销售”的新商业模式出现。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成熟度和高效性,正吸引外资车企将中国定位为重要的研发和出口基地。

如悦达起亚计划将江苏盐城工厂打造成为全球出口基地;福特汽车计划利用其在华合资公司开拓海外市场;马自达也计划与长安汽车合作开发的电动车型引入欧洲市场。

这种新商业模式,将进一步凸显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优势,并直接利好国内锂电产业链的销售。

其三,电动化触角深入锂电产业链。

外资车企的电动化布局,正从早期的战略性投资电池企业,转向更深层次、更全面的产业链渗透。

如宝马、丰田等企业已开始布局电池材料回收业务;大众集团则在入股国轩高科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与小鹏汽车在超快充网络领域的合作,并深化与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电池回收、换电、V2G等领域的合作。

BBA们重拾电动化,既是应对市场压力的必然选择,也预示着锂电行业将迎来暗流涌动。

首先,外资车企对新技术路线的押注,将加速大圆柱电池、全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但也增加了技术路线产业验证的不确定性,包括干湿法工艺等。

其次,外资车企加速采用CTP技术,将对依赖传统电池成组出货的企业提出更高要求,倒逼产业链升级。

再次,外资车企深入布局锂电产业链,将加剧市场竞争,对电池材料回收等新兴领域带来新的挑战。

最后,更为强势的传统车企加入电动化竞争,或将引发新一轮市场话语权的争夺,为锂电行业带来新的变数。

综上来看,BBA车企重新加速电动化进程,推动了锂电行业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然而,这一转型过程也带来了更为复杂的市场竞争,尤其是在电池技术、产业链布局等方面的深度竞争。随着外资车企的参与,锂电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不确定性,未来的竞争格局将更加错综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