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的起火事故,使得全球储能产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安全大考”。
2024年以来,阳光电源、比亚迪、天合、华为等中国头部储能企业密集发起电池舱(真机)燃烧测试,进一步突围锂电池安全焦虑。
高工产研(GGII)数据预测,2025年全球储能装机将超93GW/250GWh,安全性能领先的企业有望获得领先份额。
当前,阳光电源、华为已锁定沙特、欧盟长期订单,比亚迪斩获沙特12.5GWh储能订单,技术壁垒正转化为市场护城河。
阳光电源/比亚迪/天合/华为“竞速”电池舱燃烧
阳光电源:斥资“3000万”定义行业安全上限
2024年11月,阳光电源重金投入约3000万,对20MWh PowerTitan2.0进行了最大规模、最长时间的真机燃烧不蔓延测试。早在同年6月,阳光电源主动燃爆PowerTitan1.0真机,宣布完成全球首个储能系统大规模燃烧测试。
阳光电源PowerTitan2.0燃烧测试中,布局4台100%满电负荷的储能柜,其中A柜和B柜仅隔15厘米间距,这一距离已达极限。阳光电源还在测试中主动关闭所有柜体的消防系统,使得舱体处于“无保护”状态,安全风险大幅增加。但凭借被动防火结构设计,测试中4台储能柜所有舱门均未烧穿。
技术内核上,阳光电源构建了三重防线:气压感知泄爆技术:热失控瞬间,储能柜顶部泄爆板自动开启,火焰垂直向上排放,避免横向扩散引发连锁反应;纳米级耐火舱壁:采用耐温1400℃的隔热材料,结合双层钢结构,形成物理隔离屏障;直流拉弧防御体系:独创动态算法与高精度传感,0.2秒内精准灭弧,填补行业空白。
华为:用通信技术“降维”解决储能安全
2025年2月,华为数字能源完成了一场颠覆性试验:在12颗电芯同时热失控的极限场景下,其智能组串式储能箱通过正压阻氧+定向排烟联合防御机制,实现箱内无可燃气体聚集,主动点火后未发生燃爆。更关键的是,从首个电芯异常到最终燃烧耗时7小时,为应急处理留出关键窗口期。
华为的差异化优势源于通信领域的技术迁移:系统级热管理:绝缘绝热设计与AI预测算法结合,提前48小时识别电芯异常;模块化架构:单个电池包独立封装,故障影响范围缩小90%;极限测试标准:在UL9540A基础上,将热失控电芯数量从1颗提升至12颗,测试严苛度指数级攀升。
这种“极限可靠性”理念,已在欧洲多个百兆瓦级项目中验证。华为的突破,实质是将储能安全从“被动防御”推向“主动预测”。
比亚迪与天合:从电芯革命到标准输出
比亚迪选择另一条路径——专用电芯设计,采用专用的403Ah电芯。测试进行到2小时,电池柜内最高温度>1000℃,最高释放速率5.43MW。电池柜体间三层防火隔离,柜体阻隔燃烧,相邻柜体电池温度60℃,未达到电池开阀温度。燃烧测试,验证了比亚迪魔方储能系统刀片电池、主动感知泄压、模块化分柜、柜间防火隔离、电池及汇流分柜等设计对火灾蔓延抑制的有效性。比亚迪为首家完成 CSA TS-800 大规模火烧测试(Large-Scale Fire Test)的中国企业,实现柜间无蔓延。
天合储能则聚焦标准制定。2024年10月,其Trinastorage Elementa 金刚2储能柜完成24小时燃烧测试,首创“气溶胶灭火+水喷淋降温”双保险,并发布行业首部《储能系统安全白皮书》,提出的“三级防御体系”被纳入2025年国标GB 44240-2024。
两家企业的选择殊途同归:比亚迪从电芯本质安全切入,天合通过标准输出构建行业门槛,共同推动中国储能迈向系统安全。
当前技术路线呈现两大阵营:系统集成派(阳光电源、华为):通过结构创新与智能算法提升安全;电芯革命派(比亚迪、天合):从材料与工艺优化降低本质风险。
但分野正在模糊。
阳光电源联合鉴衡发布直流拉弧检测标准,华为开放智能温控接口,比亚迪将刀片电池技术导入储能,天合推动国标与国际接轨——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共享与标准输出,构建起生态化竞争格局。
燃烧测试“军备竞赛”背后,是价值逻辑的深层转变。
2025储能系统安全进化“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