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地缘政治博弈的双重驱动下,中国储能央国企正以“国家队”姿态加速布局海外市场。
与民营企业(如宁德时代、阳光电源等)相比,央国企凭借政策支持、全产业链整合能力及长期战略定力,形成了差异化的出海路径。
诸如中东、非洲等地区因电网稳定性差,对央国企的“储能+新能源”综合方案需求激增。中国电建已签约沙特7.8GWh光储项目,创全球单体规模纪录。
此外,中车集团、中国能建、南瑞继保、南方电网等央国企也加速推动储能技术出海。比如南瑞继保在近日英国举办的Energy Storage Summit 2025峰会,正式发布了“NR-iSGrid Grid-Forming Solutions”(简称NR-iSGrid),NR-iSGrid可以独立构建任意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也可以自然融入传统电力系统和其他设备友好协同,支撑传统电力系统向新型电力系统平稳过渡,呈现全过程电压源特性,自然无延时响应,有效保障海外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稳定运行。
对央国企来说,东南亚、中东、澳洲为当前出海主战场,非洲与拉美为潜力市场;企业通过EPC总包、合资建厂、技术标准输出等模式降低海外落地风险。
“出海”动因:联动国家战略、优化自身结构
相较于民企以利润为导向的出海逻辑,央国企的全球化布局更强调国家战略与产业升级的协同效应。
比如央国企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深度参与沿线国家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中国能建在乌兹别克斯坦投资建设的奥兹150MW/300MWh储能项目,不仅满足当地电网调峰需求,更成为中亚能源合作的标杆项目。此类项目往往与政府间合作协议挂钩,具有更强的政策背书和长期稳定性。
此外,央国企出海紧密对接国家外交与能源安全战略,中国能建的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布局就与我国“沙戈荒”新能源基地规划联动。
除了外因,国内储能市场面临价格战与毛利率下滑(2025年系统招标价跌破0.5元/Wh),央国企亦不断通过海外高端市场拓展,优化产能结构、进行产业升级,这也是重要内因之一。
比如中国电建中标南非国家电力公司80MW/320MWh电化学储能电站EPC项目,单项目规模远超国内多数工商业储能项目。
南瑞继保充分发挥储能技术和智能电网技术优势,为海外用户解决新型电网运行中的困难挑战,先后在英国、沙特等国家得到大规模应用。
出海路径:技术输出与全产业链整合
相较普通民营企业,央国企出海要么技术输出从单一产品到系统解决方案跃迁,或者以EPC总包全链条服务能力构建壁垒。
中国能建在湖北应城建成全球首座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技术国产化率达100%,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体系。该技术凭借长寿命(30年以上)、低度电成本(0.2-0.3元/kWh)优势,已复制至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市场。
中车集团海外布局以“轨道交通+储能”打包方案切入,例如在东南亚铁路项目中嵌入储能调频系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中国电建在南非、中东等地承建百兆瓦级储能电站,从设计、设备供应到施工运维提供全周期服务。其优势在于整合国内供应链资源(如南网储能、许继电气的PCS/BMS设备),而民企如阳光电源虽具备系统集成能力,但工程总包经验相对薄弱。
此外,央国企通过海外子公司或合资平台,深度参与项目投资与运营。中国能建在澳大利亚南澳洲Templers储能项目中,首次尝试“投资+EPC”模式,持有项目部分股权并负责建设。
出海“便利”,仍在于央国企背书
储能央国企的全球化路径,既是国家能源战略的延伸,也是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与民企相比,其核心优势在于央国企战略定力、全产业链协同及技术自主可控性。
在融资贷款方面,央国企凭借AAA级信用评级,央国企可获取低成本政策性贷款。中国电建在南非项目中引入中国进出口银行融资,综合资金成本低于4%。而民企如宁德时代则需通过海外发债或供应链金融解决资金问题。
在应对涉外纠纷上,央国企设立专职海外法律团队,并与国际律所合作应对纠纷。例如,南瑞继保在东南亚项目中聘请当地律师团队,针对劳工法规(如8小时工作制)定制化管理方案。而部分民企因法律意识不足,陷入类似宁德时代与Powin的欠款纠纷(涉案金额3.1亿元)。
在技术布局上,央国企在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前沿技术上投入更大,在海外布局更深层次。南方电网通过股权投资与技术输出,参与越南、老挝等国的电网升级。
出海壁垒,难度更大
对央国企来说, 亦需在市场化效率与风险管控间寻求平衡。比如地缘政治风险升级。美国对华电池关税升至38.4%,迫使央国企调整布局。中国能建选择在匈牙利建厂规避欧洲市场壁垒,而民企如亿纬锂能则通过与美国Powin签订代工协议曲线入市。
此外,央国企还面临长周期技术回报不确定性。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的海外推广需长期培育市场。中国能建通过“技术授权+本地化生产”模式(如与马来西亚政府合资建厂),分摊研发成本。
而在人才缺口方面,央国企更为紧迫。央国企通过“高管派驻+本地招聘”双轨制弥补短板。例如,中国电建在南非项目中管理层中国籍占比30%,技术骨干本地化率达70%。
未来,随着“中国标准”与“中国模式”的持续输出,央国企有望在全球储能产业格局中扮演“规则制定者”角色,而这一进程的成败,将深刻影响中国能源产业的国际话语权。